在外觀設計方面,企業之間相互抄襲在行業內已成秘而不宣的潛規則。魯力 攝
一提起維權,人們自然地將其與消費者相聯系,而實際上,作為產品與服務提供者的企業也存在維權問題。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記者采訪多家家具企業時發現,多數企業都遭遇過各類侵權事件,內容涵蓋商標侵權、外觀專利侵權等方面。
專家表示,由于侵權的成本低、利潤高,侵權案件屢禁不止。企業面臨侵權問題時,不但缺乏自主維權意識,還往往被繁瑣復雜的維權流程嚇退,于是選擇忍氣吞聲或私下和解。長此以往,行業發展將遭受不利影響。
模仿抄襲問題積重難返
“在我們這個行業內,不被抄襲仿冒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抄襲者)在暗處你在明處,你無法事先阻止他。”深圳市左右沙發公司副總裁洪曉山告訴記者,企業之間相互抄襲在家具行業內已成秘而不宣的潛規則,抄襲對象主要是家具產品外觀。
家具企業抄襲成風的背后,反映了該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漏洞,此類行為極大挫傷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據了解,家具業知識產權的范圍主要包括專用木工機械、加工工藝技術、新材料、家具品牌、外觀設計專利等。隨著工藝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家具企業的競爭力大都集中到產品的外觀設計上。家具的款式創新和隨之取得的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成為現代家具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然而近些年來,圍繞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發生的訴訟在家具制造業屢屢發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專家表示,當前國內家具行業自主創新少,原創設計不受重視,已嚴重阻礙了家具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之路。
“家具業之所以抄襲風盛行,是因為產品在研發、設計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型家具企業或能承擔這筆費用,但是對于大部分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來說,抄襲是最直接也最便宜的捷徑。”
某家具制造企業負責人透露,企業推出一款新品,從市場調查到設計制作、材料試驗、模具開發,前后歷時半年,成本就要10萬元,市場認同比率往往不到一半,平均成功率僅僅在30%—40%,而仿制者卻不必承擔任何市場風險,看到哪款流行就模仿哪一款。
“模仿作為二次創新,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一些漂亮的款式,推出之后馬上就成了世界流行,你當然可以模仿。”深圳市家具行業協會會長黃偉業認為,在家具行業內,抄襲模仿或許還會存活多年。抄襲模仿也并非一無是處,很多創新產品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別人模仿你的產品,說明你的產品做得好,產品質量過硬”。
但他也表示,在模仿基礎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應和原產品有所差異,模仿要有一定的尺度,這在業內規則和法律法規上都有標準和判斷。照搬全抄式的模仿不僅會攪亂市場環境,還會讓中國的企業喪失了創新能力,最終可能斷送掉國內家具業的前程。
維權成本太高 企業望而卻步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對于家具業的新產品,只有外觀保護政策,具體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經過相關的認定之后,給該企業和產品頒發證書以及相關的評審文件、專利號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然而,這種保護僅限于產品的外觀,且只有產品外觀具有80%以上的相似率,才能被確認為抄襲或仿造了該產品的外觀,這就意味著,造假者只要略微修改產品的工藝、造型,就能很容易地避開侵權懲罰。“法律對于產品相似率的認定方式也比較模糊,結論不完全由專家給出,而是要求一般人能看出明顯相似,才可以認定為相似。”
在外觀設計方面,企業之間相互抄襲在行業內已成秘而不宣的潛規則。魯力 攝
此外,企業要想為自己的產品獲得保護,前提是該產品已經申請過外觀專利。“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申請專利,那么被別人仿造,也沒辦法維權,現在還是有不少企業不太重視申請專利,總覺得太麻煩。”專家表示。
據記者了解,在申請專利保護方面,企業主一直反應冷淡,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專利維權過程中面臨諸多不便。在采訪中,不少家具企業表示,通過法律途徑維權成本太高,在操作上并不現實。
“你為了一款產品和別人打場官司,前后至少要花一年時間,而你的產品生命周期只有半年,等官司贏了,你的產品也已經過時了。”左右沙發負責人洪曉山說。由于家具專利官司勝訴賠償金額相對不高、時間跨度較長等原因,一些家具企業面對專利侵權時,寧愿選擇私下和解。也正因為維權成本太高,在家具行業中普遍流傳著“餓死不要飯,屈死不告官”的說法。
企業維權:“法律訴訟+產品升級”
“如果因為維權成本太高,就主動放棄權利,那只會使市場環境進一步惡化,也不利于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洪曉山說,由于家居市場不斷擴大,隨之出現各類山寨企業,幾乎已是防不勝防,他所在的公司創辦至今,已有26年時間,也曾遭遇過不少侵權事件,公司正視這一現實,并一直在捍衛自己的權利。
左右沙發對于侵權事件采取了兩種策略,一是加快申請各項專利,對違法企業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二是繼續產品的轉型升級,走創新發展之路。據介紹,26年來,左右沙發一直保持學習和創新的習慣,平均每兩年要送一批員工到國外學習考查。同時還經常邀請國外專家來左右沙發指導和交流。
“這兩種策略是同時使用的,業內有的人嫌太麻煩,不愿意走法律途徑,我認為這樣不好。”洪曉山說,盡管有時通過法律維權比較滯后,但它對于違法行為卻是一種震懾,也維護了知識創新者的尊嚴。
專門研究企業知識產權法的東元(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春立認為,“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家,須重視完善公司的風險內控。在經營班子中,應當有健全的法務部門,不能等到要打官司了才做準備。”他建議,企業須時刻保持維權意識,在商標、外觀等方面及時申請專利,切忌因小失大。“申請一個商標可能就1000多塊錢,但是挨上官司可能會把你折磨掉一層皮。”
專家還表示,申請專利要及時,越早行動對自己越有利。發生于2009年的“斯帝羅蘭訴左右沙發外觀侵權案”,是一個典型案例。2009年,順德斯帝羅蘭公司法人代表周子鵬,在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后不久便發現,深圳市左右家私有限公司在市場上發售疑似侵權的產品。
左右沙發因此吃了官司,被索賠30萬元。對于此事,洪曉山解釋稱,“其實兩家企業都是模仿國外的,左右沙發當時也獲得了專利,只不過拿到專利的時間比斯帝羅蘭要晚一些,并且兩款產品的風格也不一樣。”
據業內專家介紹,企業維權的方式還有很多種,通過法律訴訟比較常規,同時企業還可以借助行業協會來維權。深圳家具行業協會會長黃偉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企業存在侵權嫌疑,調查屬實的話,協會會對該企業實行通報,這樣一來,大的賣場就都會不讓他進駐,這樣的企業很快就在行業里做不下去了。”
“通過法律或者協會力量維權,只是應急舉措,企業只有自己做大做強,才能永遠不怕被趕超。”深圳一名家具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企業,在保持領先方面更多地選擇“變被動為主動”,即通過不斷地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無論別人如何抄襲模仿,創新者始終領先他們一步,只要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模仿者永遠超越不了你,不要因為被別人抄襲模仿而放棄創新,害怕創新。”